鸿信娱乐
极目新闻记者刘迅
通讯员郭姗姗
唠嗑遛弯、喝茶跳舞……这些既惬意又平常的事儿,对黄女士(化姓)来说都是奢望。3年前,她因“便失禁”查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,虽通过手术暂解了问题,但3年后癌变卷土重来,且肠道内遍布千余枚息肉。武汉亚心总医院消化内科、普外科专家联手出招,先后手术帮她保留了部分大肠,降低恶变的再发生率。10月17日,黄女士康复出院。
綦利平主任带领团队在手术中
千余枚息肉遍布大肠
50岁的黄女士家住湖北襄阳,三年前因连续多天腹泻十余次,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结肠癌。手术切除了癌段肠管后,虽暂时稳住了“便失禁”的尴尬,但确诊癌变元凶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“家族腺瘤性息肉病”(FAP)。
由于这种息肉长了又切,切了又长,癌变概率几乎100%,医生一再叮嘱她每半年到1年要复查。直到今年9月中旬,黄女士再次出现症状后,来到武汉亚心总医院就诊。
该院消化内科主任綦利平为她进行胃镜、结肠镜检查后发现,胃部有一处可疑病灶,疑似早癌,而结肠镜下则发现密密麻麻的息肉,如同钟乳石,粗略估计超千枚,其中有一处菜花样新生物,已经癌变。
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,一般15岁至25岁开始出现症状,随年龄增长,息肉逐渐增多,遍布结直肠。如不及时干预,终将癌变,一般癌变的平均年龄约40岁。”綦利平解释。
最终,活检结果证实了专家的判断:黄女士结肠再次发生癌变,合并胃部早癌。随即,消化内科邀请普外科、肿瘤科等专家开展消化中心模式下的MDT(多学科)讨论。
内外科联手破治疗困局
该如何破解治疗困局?綦利平解释,以往大多数专家意见是预防性全大肠切除,以绝后患的同时,实施回肠造口术解决排泄问题。但这样一来,患者每天排便的次数会超过5次,部分患者甚至达到一二十次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消化内科、普外科综合两大学科诊疗管理一体化模式的优势,制定了适合的诊疗方案:先由消化内科在内镜下“割韭菜”,剥离、切除胃肠部位的黏膜病灶,再由普外科接手,通过腹腔镜切除癌变肠段,并保留了部分大肠。此后,患者定期3至6个月复查,一旦查出有癌变“苗头”,立刻再次手术。这样可以在保留大肠的情况下,降低恶变的再发生率。
袁野主任团队进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手术
目前,黄女士术后恢复良好。按照医嘱,她的家人也到亚心总医院检查,最终其兄弟、姐妹、儿子、侄子4人均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,其中2人还有结肠早癌,万幸发现得及时,4人都已完成了治疗。
据了解,武汉亚心总医院打破学科壁垒,构建了集消化内科、胃肠外科为一体的融合诊疗模式,“以疾病为中心”向“以患者为中心”转变,通过内外科融合的个体化治疗,为患者提供精准化诊疗服务。